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
培养目标
掌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分类学、发育学、组织培养和植物基因工程的基础理论和实验技能,以及系统的保护生物学、现代生态学专门知识和实验技能及野外工作方法,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并作专业数据处理,熟悉有关研究方向的发展动向。能运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保护生物学、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野生动植物的个体和种群及其繁育保育、物种及遗传多样性等保护学课题,或应用于珍稀、经济物种的组培繁育或有效成分提取等开发与利用方面的课题研究。具备从事教学管理、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或独立从事实际的专业技术工作能力;具备使用第一外国语进行文献阅读、学术交流能力,初步具备撰写外文科研论文的能力。毕业后能胜任高等院校、中等卫生学校和中学的教学或实验工作;或到研究涉及的农业、林业、动植物科研院所、单位和开发生物资源类公司、医药企业从事科研和技术生产工作。
知识能力
1.具有野生动植物野外调查、巡护与监测、资源建档和管理,生物安全调查的能力;
2.具有植物引种的技术技能和栽培管理的实践能力;
3.具有野生植物种质资源、森林果蔬、野生菌的采集、贮藏的能力,具有药用植物等非木材林产品初加工及利用的能力;
4.具有野生动物日粮配给、野生动物饲养管理及救护的实践技能;
5.具有常见重要疾病的流行病学分析、临床诊断和防治的能力;
6.具有适应产业数字化发展需求的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7.熟悉相关法律法规,能够依法从事工作;
8.具有较好的语言文字和沟通能力,以及长期野外工作的身心素质;
9.具有探究学习、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核心课程
生物化学、生物统计学、分子生物学、保护生物学、天然产物化学、分子生态学、植物分类学原理与方法、动物分类学原理与方法、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生物显微与摄影技术、生物多样性、资源生态学、珍稀动物养殖、分子生物学大实验、科技论文写作等。
就业前景
面向野生动植物保护利用工程技术人员等职业,野生植物就地保护、野生动植物就地和迁地保护、野生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等岗位(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