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

  培养目标

  以人居环境科学为基本理念、以服务未来智慧宜居城市发展社会需求为目标,培养具备人居环境多尺度系统思维和宽厚的相关学科基础理论,接受大数据与智慧城市、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地球环境科学等主修方向的教育,相关专业基础理论扎实,在智慧宜居城市建设方面具有跨学科思维和跨专业组织协作能力,能提出和解决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具有健全人格、人文情怀、社会责任感和扎实基础、科学素养、全球视野、求实创新精神,毕业5年后能够在宜居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发挥引领作用的优秀人才。

  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专业

  知识能力

  1.工程知识:掌握人居环境科学的基本理念和相关专业基础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复杂工程问题。

  2.问题分析与研究:能够从人居环境科学角度,应用数学、自然科学、人居环境科学理念和主修方向基本原理对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复杂工程问题进行识别、表达、分析和研究,包括设计、调查、分析和解释数据,并能通过信息、综合应用不同研究手段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3. 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在综合考虑工程、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前提下,针对智慧宜居城市的规划、设计、运营、管理中的复杂工程问题,发挥主修方向的专业能力,与相关专业协同配合、体现创新意识,设计/开发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并以符合专业规范的形式表达成果。

  4. 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智慧宜居城市规划、设计、管理及运营过程所涉及的多学科环境中加以运用。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智慧宜居城市建设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6. 工程与社会:能够理解城市与社会发展的相互作用关系,理解和评价智慧宜居城市建设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人居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充分认识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科技工作者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能够基于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相关背景知识,从技术、社会、伦理等多个角度,合理分析和评价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对社会、环境、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

  7. 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富有社会责任感,能够在智慧宜居城市营造或公共政策管理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规范,具有工程伦理意识。

  8. 个人与团队:能够在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具备较强的协作与组织管理能力。

  9.沟通:能够就人居环境建设中的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0. 自主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智慧宜居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能力。

  核心课程

  1.人居环境科学: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城市地理学、城市规划概论(设计)、现代城市与住宅设计、城市防灾与减灾、城市经济学等。

  2.人居环境工程:城市气象学、城市生态环境学、城市物质与能量的综合与集成(热工基础)、水利工程与环境、人居环境工程技术、BIM技术概论等。

  3.信息科学(大数据)与城市管理:数据管理与挖掘(专题实验)、信号与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人居环境大数据与多规合一方法、智慧城市与城市计算等。

  就业前景

  毕业后大部分在城市规划设计、城市规划管理、土地规划与建设、房地产开发等单位从事城市、村镇、小区等的规划设计与管理方面的工作,也可以在高校、科研、政府机关等事业单位工作。

  上一篇:历史建筑保护工程

  下一篇:城市设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