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
培养目标
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优秀的人文精神,良好的社科背景,国际化视野和创新意识;掌握适应国家资源循环利用领域涉及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提出和解决带有挑战性的宏观决策重大工程研发和微观操作设计和实践的能力;使之发展成能够在资源循环工程、资源综合利用、环境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等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技术开发、项目管理等方面的工作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知识能力
1. 工程知识:掌握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资源循环专业知识,能够运用其原理和方法解决资源循环综合利用和加工过程中的复杂工程问题。
2. 问题分析:能够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和资源循环科学理论和和技术方法开展资源高效利用和资源再利用问题等工程实践,并通过文献调研对具体问题的进行分析和处理。3. 设计/开发解决方案:在考虑环境与安全、法律法规与相关标准,以及经济、环境、文化、社会等制约因素的前提下,具有资源循环加工、循环利用流程的设计能力,能够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部件)或工艺流程,并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
4. 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资源高效利用、废弃物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及可再生资源技术开发等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综合分析相关信息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 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资源循环专业领域复杂工程问题,选择、使用或开发合适的仪器、工具、软件资源进行检验、预测或模拟,并能理解其局限性。
6. 工程与社会:掌握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领域相关的技术标准、知识产权、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了解企业 EHS 管理体系,能识别、量化分析和客观评价新工艺与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潜在影响,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 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能正确认识并评价工程实践对客观世界的影响。8. 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具备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资源循环专业领域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9. 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善于与组员沟通,并能够顺利完成角色互换,用人单位和社会评价好。
10. 沟通:能够就资源循环专业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能够撰写工程报告、设计方案、陈述发言、清晰表达自己的见解或回应指令。至少掌握一门外语,对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及其相关领域的国际状况有基本的了解,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11. 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2. 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核心课程
传递工程、材料科学基础、循环经济概论、环境科学基础、工业废弃物处置与处理、循环经济理论与生态工业技术、系统工程导论。
就业前景
学生就业有多种选择,可以在国家和北京市企事业单位、外资企业、上市公司中就业;通过出国留学、推荐或考取研究生、双学位、工程硕士等多种途径进一步深造。我院已经形成了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培养的完整体系,每年招收硕士研究生约120人,博士研究生约30人,为本科生的学习和深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生就业行业分布广泛,本专业毕业的学生可在资源循环、以及与资源综合利用相关的建材、冶金、新材料产业、原材料产业等行业从事工业规划、技术开发、工艺及设备设计、清洁生产评估与咨询等工作。